学历提升辅导,就找秀文网,秀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 >  毕业论文 > 内容页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公安大学毕业论文)

2021-11-15 20:46:19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181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公安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公安民警属于当前的高危职业,肩负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行政执法的双重责任。而社会责任的重负,薪酬待遇的有限,家庭生活的不理解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失衡,给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带来了威胁,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共空间的开放,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公共服务体系的滞后,警力的严重不足,给公安民警个体的压力与日俱增。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展开研究,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经济;情感;心理咨询
 
目  录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2
2.1.国外警察心理研究综述. 2
2.2.我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概况. 3
三.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3
四.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4.1.公安民警职业固有的压力. 4
4.2.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 4
4.3.来自情感与家庭的压力. 5
4.4.来自个人身体、心理因素等主观方面的压力. 5
五.缓解公安民警心里压力的措施和建议. 6
5.1.缓解警察心理压力,应从警察管理工作入手. 6
5.2.创造心理健康的氛围和途径. 7
5.3. 建立专家咨询系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公安警察也经历了转型期的变化,警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巨大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警察。国家法律赋予警察较大的执法权力与执法空间,但警察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因而较好的心理素质无疑是一名警务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对公民、对国家都将意味着潜在的灾难。
警察本身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它的危险系数与日俱增。所以,警察的心理承受力就变得格外重要。警察工作具有高度的机动性、紧张性、危险性,作为警察要具备本职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倾向和心理素质一耐力、观察力、修养、自控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力以及高度的敢为性和献身精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作为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人民警察,它必须是一支富有生机、身心健康的群体。因此,如何保持良好心态,增强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已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杭、金、嘉三地区部分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和比较性研究以及相关分析,研究其心理健康的状况和探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为科学地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奠定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2.1.国外警察心理研究综述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不断改进,人们开始探讨警察的心理问题,以后研究日益增加,得出了相当数量的有价值的结论。纵观国外警察心理学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欧、美、日警察心理选拔状况来看,心理选拔内容几乎遍及警察所有的心理品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十分重视对警察心理健康的研究,并把这项内容作为评定警察心理品质的重要指标。它们先后建立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目的是帮助警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进入80年代以后,国外警察心理学研究日趋成熟,先后出版了几部专著和论文集。《警察心理学》。该书1988年由华盛顿出版公司出版,由美国联邦调查局詹姆士T.里斯(James T.Reese)和詹姆士M.合恩(JamesM.Horn)编著,该书由27篇论文组成;《执法心理服务》。该书由华盛顿出版公司出版,由詹姆士T.里斯和哈维A.戈德斯坦(HarveyA.GOLdstein)编著,全书由六大部分组成,共有83篇论文;《写给警察的心理学》。
从这三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来看,国外警察心理学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
1.没有形成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研究体系,除了这几本专著以外,还有几本著作基本上也都是以论文形式出现的,这就决定了这类著作仅有警察心理学的名称,而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2.研究内容虽然范围较广,但是没有真正的警察心理学专著出版,研究内容显得零散,缺少系统性,这无疑会阻碍警察心理学向前发展。
    3.注重实证研究,而忽视从理论高度进行探讨。从这几本书可以看出,国外警察心理学研究十分重视实证研究,这对于提高警察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是大有益处的。但是,由于忽略了从理论高度探讨问题,使警察心理学迟迟未能从心理学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新兴的边缘学科。
2.2.我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概况
    我国警察心理研究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研究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
1936年,余秀豪在“浙江警官学校”编制了“部分标准化警察测验”,用来作为选拔警察的心理标准。
1946年,丁祖荫撰写的《警政人员心理测试》一书出版,该书全面的介绍和总结了三、四十年代我国警察心理研究的状况,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有关警察心理方面的专著。
    1949年以后,全国得到解放,心理学这门学科也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至1966年期间,虽然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但是没有一篇是有关警察心理研究的。1966年至1976年,心理学整个学科被打成伪科学,警察心理研究就更无人问津了。1977年至1982年,我国心理学研究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了,但是,这期间仍然没有人从事警察心理方面的研究。
    1983年至今,我国一些研究者开始对警察心理进行研究,为警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一时期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文章和书籍,1986年翻译出版了日本佐伯茂雄的《警官心理学》,1987年出版了鲁英等编著的《武警心理学》,1987年以后出版了几本侦查心理学方面的专著。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广东省曾对2万多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全省公安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处于正常水平;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于一般人,人格正常或优于普通人,但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疲劳、烦躁、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警察心理研究的水平还相当低,已不适应飞速发展的公安事业的要求。
三.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公安民警是一个心理容易受伤的职业。研究表明,在国外,有近五分之一的警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根据公安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机制课题组调查掌握的统计数字,有近四分之一的民警存在心理问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警察数量高于西方国家。
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9%的男民警和13.0%的女民警可确信没有心理障碍;有49.5%的男民警和60.9%的女民警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男民警可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比例达36.0%,疑似心理病态的比例达13.5%;女民警可能处于心理亚健康的比例达56.5%。男民警中可能有重性精神病患者,存疑待查。有43%的民警承认自己有焦虑状态;17.19%的民警缺乏从警信心;12.4%的民警性格执拗;12.4%的民警心理恐惧;另有6.7%和0.5%的民警分别存在冷漠和行为失控,在回答“是否热爱、喜欢”警察这个职业时,仅有34.8%的民警填写了热爱、喜欢;而认为从事警察这一职业太危险,没意思的占23.4%,想离开警察队伍的居然占了一半。这说明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心理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安民警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工作业绩及自身和公共事业的发展,制约着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发挥[1]
四.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我们作以分析论述。
4.1.公安民警职业固有的压力
     众所周知,警察工作的危险性较高,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9000多名警察牺牲,十几万名警察负伤。特别是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警察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我国警察人数占人口总数不到千分之一,警力匾乏导致大多数警察超负荷工作而身心疲惫[2]。为了抑制刑事犯罪率增长,扭转社会治安的严峻局面,广大一线警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转状态中。长年的治安防范,经常性的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使警力严重匾乏的基层人员不仅无法正常休假,养精蓄锐,而且还要加大工作强度,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和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工作环境。如经常暴露在歹徒的枪口之下;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快速做出反应;惨不忍睹的现场;同伴的殉职与受伤,势必会使警察经受情感的摧残与折磨。其次,警察工作是全天候工作,警察经常是由于案件突发而被召集,长期的超时间、超负荷工作,饮食起居无规律,体能下降,睡眠不足,职业疾病增多,这样又形成了新的压力,使一些警察产生厌战心理,工作责任心不强,焦虑、压抑、苦闷而对工作失去兴趣,散漫或旷工。
4.2.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
警察的劳动付出和报酬不等值是产生心理压力的又一因素。目前,警察工资待遇较低,不仅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而且会因心理不平衡发生违法违纪现象。一些发达国家强调“高薪养廉”,尽可能地提高警察的待遇,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国家无法拿出巨资来大幅度的提高警察的物质待遇,甚至个别地区还有拖欠警察工资、值班费和医疗费等情况。另一方面,一部分富裕阶层的高收入、高消费,又与警察的工薪收入呈现出巨大的反差,而其中一些人又曾是公安机关打击、制裁的对象,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一些警察的积极性,造成心理失衡,出现了利用特权谋取私利等违法违纪的现象。
4.3.来自情感与家庭的压力
    近年来,警察家庭不和睦、夫妻关系紧张、分居离婚、移情别恋的情况大有增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由于警察工作是全天候性质,越到节假日越忙,与家庭生活步调严重不协调,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和分享生活的快乐,就是在有限的居家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出来,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表现自然很差,很难满足妻子和儿女的要求,家人抱怨越来越多,导致夫妻双方关系紧张,如不能及时化解矛盾,家庭、工作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者导致自杀或杀人。据统计,2008年全国有71名警察自杀,其中有一部分是因感情及家庭因素而导致自杀的[3]
4.4.来自个人身体、心理因素等主观方面的压力
人们对于相同的压力源所产生的对待压力的反应、承受和排解压力的能力是有差别的。身体与心理健康者对压力多持乐观态度,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相反,面对压力而颓废、退却可能使压力又产生新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再有,个性的不同,感觉和化解压力也不同。性格豁达开朗活泼者更易化解压力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更易正确对待和缓解压力,使自己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反之,人际关系紧张,角色期望难以实现等,也是导致警察心理压力的原因。
作为警察,每一个案件的侦破均无常规可循每个凶犯的捕获,都是危险的,随时可能付出血的代价。无论是警察个人还是警察群体,都要承受着持续不断的心理压力。“警察的付出己远远大于给予,这种局面会使警察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时仅在思想观念和个人需要上做单一性选择,便难免要在工作中产生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形成消极态势,其结果是片面强调从严治警,忽视从优待警,使从严治警难以落到实处”[4]。很多新警由象牙塔走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缺乏对公安工作性质、任务的了解,只单纯出于一种神秘感或优越感,把公安工作作为简单社会职业看待。环境的突变,心理上还没有进入状态,加之现实并不处处尽如人意,新的环境令他们感到失落、焦躁、易怒,很难应付紧急情况,少数警察甚至付出流血以至生命的代价。一些新警生活空间急剧变化,以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以相当的精力来应付种种人际关系,形成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给警察心理压力造成积累。由于缺乏缓释过程和心理调节,导致警察易患病、易倦怠,降低了警察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容忍度。警察职业的快节奏,军人的令行禁止,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部分警察表现出工作上没有兴奋感。有的警察个人遭受挫折后,由于不能克制愤怒的情绪,而发生攻击行为。诸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与人发生纠纷时,为维护个人自尊大打出手,甚至枪击他人。警察的攻击行为,无论对警察个人、组织还是社会,其危害性都是很大的。不仅使警察内部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警力损耗,而且对外毁损了警察的形象。许多涉世之初的警察深感人心巨测,他们一方面希望更快地被社会所接受,通过交往证实自己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又互存戒备之心,于是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上的多样化,使部分警察感到茫然和消沉。
 “在一些中小城市或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警力不足,工作环境恶劣,警察们一年的工资也不如少数腐败分子一顿饭的开销,这就容易造成警察群体中的期望反差,出现心理失衡,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基层警察的积极性,使之自我实现的内动力不足[5]”。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愿望,人民警察更需要有自己的角色意识。但在严格执法的过程中,常会引起民众的非议,而社会发展必然产生一些社会冲突,地方政府遇到社会矛盾时,常不自觉地动用警察,这时警察就被摆到社会矛盾的前沿,为民做事反容易成了老百姓的对立面。群众对社会危害大的案子格外关心,但如不能马上破案,警察就成了被攻击和挖苦的对象。民众不能接受警察的过错,因为警察是早己被标定为示范的人格一人民卫士。在年轻警察中,很多人还要遭受感情上的失落。没有规律的工作性质,缺少与亲人的沟通,客观上就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久而久之,会生出家庭矛盾和感情纠纷。警察们常常自怨自艾,陷入两难之中,这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缓解公安民警心里压力的措施和建议
5.1.缓解警察心理压力,应从警察管理工作入手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和掌握警察目前的心理压力的表现,危害及产生原因,在管理制度和手段中,研究和制定减缓压力的举措。如研究如何制定警察工作量、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的标准;作为警察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者,要善于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给下属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善于察觉下级警察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要善于与下属打交道,特别是要为那些经历坎坷的下属排忧解难。
必须把研究和把握警察心理放在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收集了解和分析警察心理的专门力量和工作机制,对警察在各个时期的心理做到心中有数,把其作为工作的重要依据[6]”。只要这样做,就一定会促进警察队伍的建设,同时也一定会建立建全警察心理溉体制。在工作的内容上,要切实加强针对警察心理的工作内容。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引导期望心理。即要宣传警察工作的必要性和前景,要教育广大警察对警务工作的艰难和代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调适矛盾心理。要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帮助克服困惑感。
(3)化解逆反心理。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育警察学会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提高效果。
    在工作要求上,要发挥在各层次的调适功能。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界的情况分为依从、认同、内化三种情况。“依从是迫于压力的接受行为,认同是仿效的行为,内化则是自觉的接受。为此,政治工作也应进行三级调适[7]”。一级调适,解决依从问题,解决过激的心理冲突;二级调适,重在认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三级调适,重在内化,使警察职工自觉地以实际行动迎接改革,面对改革。全国各省级公安机关要对在职警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以地市级公安机关为单位,建立警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要积极开展警察心理健康训练,提高广大警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心理素质,加强警察心理咨询和矫正、治疗服务。“公安警察心理健康网站”就是为了缓解这些压力而设立的。建立长效机制是维护和保证警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5.2.创造心理健康的氛围和途径
    一般来说,心理训练是人人都需要的,而警察心理训练是确保警务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当然,实践本身就是训练,但不能消极地等待一名新警被动地经历一系列教训之后才逐渐形成他所应有的心理素质。要让警察有合理的宣泄渠道,如开设警察俱乐部、拳击场、射击场等,来排解过大的心理压力。培养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增加体能训练强度,增强警察的耐力和毅力,促进情感与个人修养,优化认知世界、升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进行承受外来打击的训练,多让警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经受各种锻炼,以提高实战心理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实战是提高警察心理素质的最佳环境。为及时掌握警察的心理状况,应对民警开设心理咨询,给警察一个吐露委屈、倾诉不快的空间,开发警察个人潜能向自我实现迈进的渠道。要注意警察人格和行为变化,及时判定一个警察能否继续留用,是否需要转到压力小一些的岗位,是否可以继续携带武器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使警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上发生变化,使其能够预见各种社会问题,能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行为,与公众形成良好关系。
    作为警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在人生各个阶段去学习,仅强调一次性学习或单纯追求学历,已经被时代所不容。要注重终生完善自我,打开封闭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内强素质”中增强自身的修养。兴趣单一是警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兴趣作为推动实践活动的动力,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兴趣狭窄的警察,知识面亦狭窄,个人生活的丰富性就差,业余生活消极,影响警察的全面发展。
5.3. 建立专家咨询系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心理专家咨询系统,开展对警察进行心理测评工作,了解警察心理健康的状况,对于心理压力过大的警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工作,尤其对那些情感发生危机,过分焦虑、抑郁者,有严重情绪问题者,对人生失望有轻生念头者,有过分的攻击性行为者,应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咨询及治疗工作。“应建立警察心理档案,周期性测试、记录,随时观察并分析,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与训练工作,为警察提供排除心理压力困扰的方法和技巧[8]”。
一是掌握一些自我放松和自我暗示的技术。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是通过机体主动放松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反复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当压力事件出现时,紧张不断积累,压力体验逐渐增强时,持续几分钟的完全放松比一小时睡眠效果更好。
二是掌握处理不当情绪的方法。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但有益身心健康,提高自我能力,又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管理情绪,首先要从处理不当情绪开始,主要表现在化解愤怒,缓和焦躁的情绪,消除紧张、悲观、厌倦情绪等方面。
三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温馨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良好的避风港。“幸福的家庭生活,与配偶之间存在相濡以沫、亲密无间的关系对警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9]”被家人爱戴、需要和赞扬,有助于恢复自我形象,使警察享受温馨、安全的家庭生活,感到身心放松,是减缓压力的一个最好的场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途径。
四是及时做一些心理咨询。如果警察认为自己的情感发生危机,过分焦虑、抑郁,有严重的情绪问题或对人生失望有轻生念头者,以及有过分攻击性行为者,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及治疗,让心理学家给你进行心理按摩,帮助你化解心理压力。
结束语
目前我国警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心情压抑、郁闷、情绪易激动、暴躁难以自控,对工作的热情降低等问题。对此,公安机关可以通过改进公安工作,开展心理咨询等方面提高警察心理素质,警察自身调节作用也很重要,可以通过掌握自我放松技术和不当情绪处理方法,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增进自身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宏军、李晓光,警察心理健康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刘贵萍.警察个人心理健康的维护,[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03).
[3]赵忠诚,当前基层民警心理健康分析,[J].知识经济,2009-07.
[4]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74-75.
[5]宋小明,警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M].群众出版社.2004,125-126.
[6]庆海涛,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及维护,[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7]范伟星、史涛嵘,警察心理健康与自我心理调适,[J].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8]徐梅,黄泽珊,严明,王迎春,云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01.
[9]郑立勇,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维护,[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02.